第07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步步生莲最新章节!
.
“呵呵,贫僧听说杨左使为奸人所害,已然辞世,心中甚为悲叹,还曾为大人诵念往生咒超渡,如今看来,传言大谬呀!”
若冰和尚微笑着说道,杨浩听了便是一声叹,壁宿已飘然欺近,目中露出了杀气。
“且慢!”若冰和尚目光微闪,从容笑道:“杨左使假死遁身,潜来此地,当有所图。贫僧在此恭候,乃是你我之间的缘份,贫僧虽看破大人的身份,却与大人无害,相反,还有一件大功奉与大人。”
杨浩目光微微一凝,沉声问道:“大功一件?”
若冰和尚微笑道:“不错,贫僧听说杨左使被契丹人所杀,怎料大人不但没死,而且还身着便装,在宋唐两国陈兵江畔杀气冲宵之际,悄然出没于采石矶,不知大人意欲何为啊?”
杨浩脸色不由一变,还未回答,若冰和尚已朗声笑道:“不问可知,大人此来,为的就是宋国大军如何渡江,是么?”
杨浩颜色和缓下来,微笑道:“那又如何?”
若冰和尚肃然施礼道:“请大人随贫僧来,贫僧有一样东西要奉与大人,大人见了自知端倪。”
杨浩满腹疑窦地制止了壁宿的蠢动,随在那若冰和尚身后向林中走去,到了他的茅草屋前,若冰和尚四下看看,迅速地钻进了茅草屋,杨浩和壁宿恐他逃脱,立即跟了进去,只见若冰和尚结庐苦修的所在十分简陋,只有一榻一案,一灶一瓢,桌上一盏纱灯,床头放着一个书匣。若冰搬开书匣,掀开被褥,便自榻底下取出一幅绢来,满怀热忱地递到杨浩手中。
杨浩莫名其妙地接过来展开一看,只见上边缓了许许多多线条,上边还标注了一些数字,又有春夏秋冬等字样,看了半天不解其意,不禁纳罕地道:“若冰大师,此为何物?”
若冰和尚郑重地道:“杨大人,实不相瞒,在下这个野和尚,其实是假和尚。在下本姓樊,唐国一秀才,因屡试不第,不能入仕,这才假意削发为僧,在这采石矶上结庐而居,发大宏愿要化缘慕捐,在这两岸悬崖峭壁上尽雕我佛金身,有些借口,便常使小船行于江上,暗中测量长江水情,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何处深浅,水流疾缓,尽皆缓于图上。
依我水图,在长江上便可搭起浮桥一座,使大军往来如履平地。在下听说晋王亲自领兵攻采石矶,伤亡极其惨重,如今已然败归,再若强攻,不知还要有多少兵士丧命,然而若有此图在手,则大军进退自如,长江天险不攻而破,可减无数杀孽。”
杨浩听了大吃一惊,他自然明白这水图的珍贵之处确实不亚于数万大军的作用,可是自己如今这身份,能把这图送到赵光义手中么?但是置之不理则身份必然暴露。杀人灭口呢?方才为保家人还下得了手,现在却是万万不能了。
要知道有无此图,是不能改变战争结局的,赵光义仅凭一些木筏、渔船就能攻上采石矶,虽然因为后续兵员无继,又被唐人抢回了阵地,但是唐人士气之低落、所谓天险之难守已经可想而知。待曹彬水师一到,那都是真正的战舰,那时与赵光义合兵一处,采石矶岂能不破?可是那样一来强打强攻,死伤定要十倍于现在。如果自己把樊若冰杀了,藏匿此图,那他杀的就不是樊若冰一个,强攻大江所导致的无数伤亡、数万性命都要算在他的头上了。
杨浩心乱如麻,正犹疑难决,樊若冰又道:“大人勿需猜疑,此图确实无假,大人可带在下去往西岸见晋王,在下可当面指点水图,若有虚诳之处,大人可以取我项上人头。”
壁宿虽是宋人,可是见他只因为在唐国做不了官,就处心积虑,不惜跑到长江边上做假和尚,精心缓就长江水图以献宋国,只为求个官儿做,心中不免鄙夷,冷晒道:“樊秀才处心积虑,有此图在,这一遭儿可是奇功一件,定要做官的了。”
樊若冰脸上一红,习惯性地稽首一礼,说道:“阿弥陀佛,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唐主昏馈、耽乐佞佛,不理国事,朝政糜烂、百姓困苦,赵宋得天下,乃天命所归,樊某岂不知从善如流?
前些时日传来消息,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林虎子林大将军也被谗言所杀,而且是不教而诛,以帝王之尊只敢偷偷摸摸对臣下施以毒酒,国主自断手臂、自毁前程,唐国上下谁不心寒?这是天要灭唐啊,某一凡人,敢不顺天应命?”
杨浩长长地吸了口气,说道:“此图确是珍贵万分,只是……如何送过江去呢。”
樊若冰双眼一亮,说道:“在下倒是有条小船,平素不用就拖上岸来,藏在草丛之中,只是如今江上巡防络绎不绝,樊某一介书生,想要使一条小船在他们眼皮底下逃过江去断无可能,不知大人可有办法……”
杨浩摇了摇头,说道:“我在江边苦思良久,也正无计可施。此图甚是珍践,而且断断少不了你这解说人,你与这图都不容有失,所以莽撞不得,这样吧,你……你且随我下山,咱们再从长计议。”
折子渝纵然见到他活着,也绝不会张扬出去,杨浩有这个信心,可是这官迷心儿的樊若冰可就难说了,杨浩心中委决不下,实在想不出如何妥善处理这个家伙,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且把他带在身边,以求安全。
宋国对唐的野心,这樊若冰早已看在眼中,所以才在这江岸上搭庐隐居,虽然清苦,可是十年寒窗的苦都忍了,他既把如今吃苦当作来日做官的本钱,倒也甘之若饴。可是未等他向宋国献图,宋国已然出兵,如今陈兵对岸,他想把图送出去却已不能,把个樊若冰急得一嘴火泡。
如果等到宋军强攻过江,并且站稳脚跟。那他这图也就没甚么用了,如今久旱逢甘霖,竟然遇到了本已身死的宋国使者,樊若冰欢天喜地,只以为自己这一遭儿终于可以有官儿做了,自是欣然应允。当下樊若冰欢欢喜喜便随杨浩上路,他这茅草屋中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也都弃置不要了。
这时代既无电影电视,又无报刊杂志,知杨浩此人的甚多,识得他相貌的极少,他本以为离开了招摇日久的金陵城,到了这采石矶上不会有人认得他,所以此番上山丝毫未做掩饰,哪料到竟然接连遇到两个故人,这一下可不敢再大意了,他略略整理了一下仪容,又取出假胡子粘上,这才带了二人下山。
自这条路下山,到了山下,只见地上掘了十几处大坑,里边横七竖八堆满了尸体,那尸体下面垫着就地砍伐的树木柴草,上边的尸体摞了七八层,箭伤、刀伤、枪伤……,血肉模糊的,肢体不全的,真是怵目惊心,看其服饰,俱是宋军。
看到两个和尚陪着一个俗家人下山来,那些正在搬运尸体的唐国士兵也不在意,从小车上又抬下几十具尸体丢进坑里,然后便将一桶桶火油倾倒进去,随手将几枝火把投入,大火立即熊熊燃起,将那无数尸体尽皆吞没。
樊若冰合什念了声佛号,问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么多的尸体,是怎么回事?”
唐国人大多信佛,樊若冰在此结庐而居,时常独泛小舟行于江面,说是要慕集资金,沿江岸巨石俱雕佛像,这军伍中有许多人都是认识这位苦行僧的,对他都很敬重,便有一位小校答道:“大师,这些都是强攻我采石矶的宋军,将军命我等在此焚化,免生瘟疫。”
“阿弥陀佛……”樊若冰忍不住又宣一声佛号。
烈火雄雄,烧得那些肉体吱吱作响,忽尔会有尸体被烧得筋脉收缩,火焰中“扑”地便会坐起一具尸体,身上冒着烈焰,脸肉已被烧化,肌油吱吱淌落,杨浩虽从征入伍,亦曾战场厮杀,但是做为程世雄的亲兵,却不曾处理过这许多尸体,只看得心惊肉跳,不忍卒睹。
樊若冰举步行去,只见处处火坑,尸体无数,忍不住步行于焚天烈焰之中,吟诵道:“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世尊有言: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壁宿见了这样惨烈场面,不由自主也是双手合什,随之念道:“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两个假和尚,于红尘碌碌中各有所求,但是眼见无数生死,心中不无善念,这经文诵来十分虔诚,使得现场的惨烈登时显得肃穆起来,许多士兵听了两位僧人诵经,也都端正了身形,双手合什,虽不为敌人,却为对生命之敬畏。
“我该怎么办?这张图或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我为一己之私置万千人生死于不顾,这一生都要良心不安了,可是如今情形,我该怎么办?”
杨浩随在二僧之后,亦步亦趋,心中苦苦挣扎,天人交战不已。
※※※※※※※※※※※※※※※※※※※※※※※※※※※
当涂城内此时已是一片慌乱,许多人家扶老携幼正出城逃难,也有那没有亲戚可以投奔,又或者不愿离开家园,抱着万一希望,希望宋军打不过长江来、又或即便过江径去帝都勿来扰民的百姓人家则紧闭门户,城中是一片萧条。
三人回到杨浩住处,杨浩这才省起自己两位夫人是万万不能落入樊若冰眼中的,樊若冰以为自己是受人行刺,家眷惨死,故而怀恨瞒名潜来此处打探军情的,可要是让他看见自己两位夫人也好端端地住在这里,不免便要生疑,他忙向壁宿使个眼色,壁宿会意,一进院子便拉住樊若冰道:“樊秀才,且来这边稍坐,一会儿大人还有话问你。”
杨浩独自走往后院,院中无人,待见了花厅还是无人,不但看不到焰焰和娃娃以及那位哑巴小尼姑,就连受命保护她们的穆羽和八名侍卫也全无踪影,杨浩惊诧莫名,高声唤道:“焰焰?娃娃?”一面叫着一面走向卧房。
到了卧房仍是没人,杨浩大惊,立即提剑抢回大厅,一进厅,便见方才空无一人的大厅中竟坐着一个人,翘着二郎腿儿正有滋有味地品茶。杨浩一眼看清那人模样,不禁呆在那儿,一部胡须在颔下微微飘拂,看那神情十分可笑。
“哈哈哈,杨大人,汴梁一别,不想你我竟在当涂相遇,可不是缘份么……”
厅中那个胖子望着杨浩就像见了亲人一般,笑得颊肉乱颤,仿佛天官赐福。杨浩长长吁了口气,喃喃自语道:“这天下……就没有杨浩的一块净土么?”
胖子放下茶杯,眉开眼笑地起身道:“嗳,这叫什么话嘛,老朋友来了,瞧你一副不情愿的样儿。杨大人想逃之夭夭,谈何容易,如今这天下底,不认得你杨大人的还有几个呢?”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崔大胖子击掌踏歌向他而来,崔大郎本来高大肥硕,可是击掌踏歌,缓步行出时,竟是步履轻盈,手舞之、足蹈之,姿势优美,颇具大家风韵,让人看了身心愉悦,连他本来肥硕的体形都忽略了。
杨浩还是头一回领略古人踏歌的风情,不过他现在可没有欣赏的心情,他苦笑道:“这也是白乐天的诗吗?”
崔大郎挤眉弄眼地道:“旁人的诗,崔某也是记得几首的。呵呵,杨兄好生镇定,不想问问两位贤夫人和你的一众属下现在何处么?”
杨浩叹了口气道:“相信崔兄既在这里等我,对内人和从属便一定照顾的很是妥当,不问也罢。如今看来,崔兄应该并非齐州崔氏那么简单了,不知阁下倒底是什么身份?”
崔大郎微笑道:“杨兄猜错了,崔某正是山东崔氏,世居齐州,”
“但你决不会是一个商贾。”
崔大郎笑得更迷人了:“杨兄又猜错了,崔某正是一个商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只不过……我的买**旁的商贾做的都要大一些而已……”
“有多大?”
“大到可以谋国。”
※※※※※※※※※※※※※※※※※※※※※※※※※※
厅中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杯茶。
一个人,掌握着天下最庞大的隐形财富。
一个人,掌握着一支最具发展潜力的武装。
宋军与唐军陈兵长江两岸,正摆开阵势进行一场殊死战斗,这两个人在离主战场不过几步之遥的当涂危城中所谈的,却与眼前这场战争全无关系……
“说起来,杨兄这假死脱身之计虽然巧妙,却也并非全无破绽。我能有所疑心,别人也能,只是有可能疑心的,现在都在忙着别的事,回头仔细想想,难免会去彻查。你这一走,便是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一旦被发现,反而弄巧成拙,到那时,官家只要顺水推舟,让你这假死变成真死……”
杨浩反驳道:“那么,若依崔兄之见,我寻机返回芦州,便无生命之险了么?”
“在什么地方没有危险呢?”
崔大郎喟然一叹:“此次去青州,崔某是去参加一个长辈的葬礼的。我‘继嗣堂’七宗五姓,在天下间拥有庞大的潜势力,崔某自夸一句,便说是地下帝王也不为过。这位老太爷是我继嗣堂中的重要人物,富甲天下,门下的海盐生意、海商生意、与北国的椿场生意,构成其家三大支柱,日进斗金,富越王侯。别看他在中土藉藉无名,知道他的人不多,可是在东瀛、高丽、吕宋,他说一句话,那儿的国王也要拈量拈量,这样一位大人物,说死就死了,你可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崔大郎淡淡地道:“不过是清早起床,喝了一杯羊奶。羊奶中有一根小小的羊毛,呛进嗓子,于是……他就死了。”
杨浩无语:“……”
崔大郎道:“男儿在世,自有担当。这担当,不止是妻儿,还有兄弟,有家族、有部属,畏其艰难,便萌退意,岂是男儿所为?”
如果换了几日之前,杨浩或许还可以用大势已定、天命所归那一套来反驳崔大郎,但是历史如今已经不再按照他所知的走向延续了,所以听了这番话他只能保持沉默。
崔大郎叹息一声:“这世上真的有乐土吗?且不说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生而来,就是聚少离多,苦多乐贫。李煜一国之君,有没有家国之险?耶律贤北国之帝,也有遇刺之时。可是做一个藉藉无名的小民就太平无忧了么?他们的苦,只有更多,你且侧耳听听……”
街上奔跑号啕、呼儿唤女的凄惨叫声一声声传入耳中,崔大郎沉声道:“芦州那些一心追随你的人,你真的能泰然放下?你避世隐居,真的能从此逍遥?不错,若你回到西北,朝廷首先就会想办法对付你,可是,你能绞尽脑汁想出假死之计来避险,就不能想一个朝廷承认你的法子来谋求更大的安全么?”
杨浩盯着崔大郎,冷冷说道:“我返回芦州,就是抗命。朝廷不会希望西北再增一藩,我马上就会成为朝廷兵锋所向的目标,那不是把战火引向了西北?何谈太平!”
崔大郎怡然一笑:“杨兄,其实你应该想得到办法的,只是你一直不肯去想。”
他微微向前俯身,沉声说道:“宋国占据大梁的时候,他是中原诸国之一。宋国占据荆湖的时候,他已成为中原第一强国。紧接着,平蜀、灭汉、如今又来攻打唐国,疆域不断扩张,但是再强大的帝国,他的疆域扩张总有一个尽头。
灭了唐国一统中原之后怎么样?往南能灭大理么?大理若是灭了,会灭交趾,占城,真腊、骠国吗?往东,会渡海灭高丽、扶桑、吕宋吗?灭了高丽、扶桑、吕宋,会往远渡重洋,去寻找更多的海外国家吗?往北灭得了契丹么?灭了契丹,会灭室韦、女直、靺鞨、斡朗改么?往西,会吞并三藩么?三藩若灭,是不是还要灭回纥、吐蕃、泥婆罗、大小勃律、紧跟着再打黑汗、吉斯、花剌子模、波斯、天竺、大食……”
崔大郎一口气儿说了许多杨浩闻所闻未的国家,长吸一口气道:“天地无穷无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宋已经占据了最富庶的地方,再扩张下去,已不是国家与子民的需要,不过是想在皇冠上再添几分光彩。
汉武唐宗没有能力真正施以统治的地方,宋国同样没有力量去控制那里,也没有必要去侵占那里,穷兵黩武则民不聊生,人心思安成就了宋国,若是宋国据天下而频启战端,却不是为百姓谋福祉,那中原百姓就会起来反了它。打仗,不是为了打仗而打的。
我继嗣堂本大唐七宗五姓族人,就因为预判大唐将灭,杂胡乱我中原,这才提前一步预作绸缪,保全了我七宗五姓的族裔血脉与荣华富贵,所以此后继嗣堂中专门有一批长老负责收集天下情报、分析天下大势。
据我们研判,宋得唐国,一统中原后,所争不过是河西与幽燕,其目的不是为了无限扩张,而是为了占领这两块战略要地,把他们的锦绣江山护得铁桶一般。然而,他们很难办得到。不管是先吞并西北,还是先攻打契丹,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杨浩微微一惊,崔大郎所说的这一点正与历史相同,曾有人把宋没有更进一步,获得更广阔的疆土归咎宋国对西北的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是赵二的武功远不及赵大神勇,杨浩还是头一次见到商贾从他的角度着手分析,却能研判的如此准确的,这继嗣堂的眼光真如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一般,对未来的政局走势把握的太准确了。
崔大郎见他神色,知道他已然有所触动,不禁哈哈一笑,又道:“没有人比我们这些商人眼光很精准、鼻子更灵敏的了,也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各个国家,它们富裕与否、军力强弱、吏治是否清明……,我们心里都有一本帐。
李存勖的唐国、石敬塘的晋国都因契丹而亡,但当时契丹刚刚立国,尚无力统治中原,他们插手中原事,不过是想培植一个听话的儿皇帝,代他们来管理中原。而今却不同了,契丹如今虽正闹内乱,但是立国近六十年,一甲子的时间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他们已经具备了南下的实力。
而中原恰也在此时完成统一,赵官家雄才大略,亦是一代英主,虽后发而先至,却是异军突起,国力蒸蒸日上,足以与契丹抗衡,只待唐国一灭就会筹划北上。然而两国实力与疆域、人口大体相若,纵有名将,一时一地的得失或有不同,却不可能再像消灭中原诸国这般容易了。
宋国北上,图的是幽云十六州,想把它夺在手中引起屏障,确保中原的花花世界稳如泰山,但是如意算盘不是这么打的,最富庶的地方他们占了,还想把天险夺在手中,确保自家基业无虞,异族又岂肯被拒之边荒苦寒之地自生自灭,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去?契丹内乱一休,必也挥兵南下图谋中原。
如今两国人口相当,论起兵士来,宋军训练精良,胡人天性强悍,宋人数十万精锐步卒善守,而契丹却是数十万铁骑善攻,且自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奉上,契丹人苦心经营数十年,此天险已固若金汤,宋人如何能占得了便宜?
宋人与契丹人打下去,只能是旷日持久,两国都劳民伤财永无宁日,却难建寸功。如果宋国先取西北以为养马之地呢?它不出全力,难克全功,它若出全力,契丹人岂会不趁虚而入?两国抗衡不下,西北便尤其重要了,契丹人并不蠢,绝不会坐视西北成为宋土。如此一来,若有人能一统西北,那么无论是宋还是契丹,为了自己都压住强敌,都得笼络着他,宋人占据了最繁华的地方,财力雄厚。契丹人占据了地理优势和兵马优势,这西北之主,却是占住了政局上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
杨浩微微眯起眼睛,沉声说道:“大郎果然不愧是商贾出身,一张口舌灿莲花,可是我有什么能力可据西北?”
崔大郎微微一笑道:“你得天独厚,今已得到党项六氏的认可,被他们奉为夏州之主,又有折氏、杨氏的支持,如果再加上继嗣堂不遗余力的财力支持,那么你以李光岑义子身份取李氏而代之,成为西北之主有什么不可能?若你成为西北王,朝廷对你只有招揽,岂敢再生杀意?这样,不是更安全么?”
杨浩沉默半晌,说道:“中原一统,天下太平,生意才好做,阁下既只有心于商贾之事,为何如此势衷于在西北扶植一方势力?”
“原因很简单。”
崔大郎侃侃而谈道:“任何货物都有其特定产地,通有无,那就是商贾获利之源了。宋与契丹并立,当世双雄,为削弱对方,必互相禁榷,玳瑁、象牙、犀角、铜铁、乳香、皮毛、牛羊、马匹、粮食、布匹、药材……无所不禁。
唐末乱世以来,我继嗣堂的生意便渐渐移向四方偏远之地,要想挪回来,改做其他行业,绝非一日之功,否则伤筋动骨,元气大失。禁榷令一下,不知多少靠我们吃饭的人都得砸了饭碗。而且,朝廷重士,对我们商贾必然也大为打压。”
崔大郎的顾虑源自唐朝以来的政策,唐朝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十分卑下,朝廷律法严格规定,工商之士不得做官、工商之士不得与士族通婚,唐太宗就曾说:‘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踰侪类只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商贾比庶民地位还低,庶人服黄,工商杂户不得服黄,且禁止工商乘马。商人的私有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朝廷可以任意没收。如开元二十二年没收京兆商人任令方资财六十余贯。建中三年,“刮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大索长安中商贾所有货,意其不实,则加搒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
朝廷对商贾过于迫害,这样一来,商贾们必然支持各地藩镇对大唐朝廷的反叛,冀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此成为藩镇割据的基础。结果两百多年来,一直就是士人轻商,武人重商,而宋一统中原后,实际上抑商的现象远不及前朝严重,但是现在又有谁知道?朝廷重士,已成风气,天下承平之后,天知道他们会不会沿袭唐律?继嗣堂一直的作风就是居安思危,他们不会坐等朝廷的政策下来再做反应。
况且就算朝廷不抑商,他们有太多的生意涉及南北,一旦两国对峙,对他们的影响便十分巨大,他们既然判断南北并立已成定局,就必须得找出一道沟通南北的桥梁来,在他们所想出的办法中,这个桥梁就是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西北了。这个分析,倒与杨浩分析芦州在诸藩中的特殊地位,继而选择工商兴洲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说天下承平,商人的生意才兴隆,那也未必。春秋时诸国林立,屏障重重,照理说对商贾是最不得宜的了,而实际上商人当时不但获利极高,而且社会地位极高,所到之国,该国将相都以礼相待,十分敬重。自唐末五代以来的各方诸候也是如此,盖因有求于他们罢了。
杨浩缓缓地道:“你们的长老认为,西北之地足以自立,为中原与契丹之缓冲,也是你们商贾通有无之桥梁,所以你们想在那里扶植一支势力,可以保护你们,给予你们最大的方便?”
崔大郎颔首道:“正是,其实我继嗣堂早在二十年前就做过这种尝试,那一次,我们选择的是麟州杨家,折家立足云中久矣,未必肯给予我们足够的方便。何况,虽说我继嗣堂早已不复当初的宗旨,如今纯以延续自己为目的,但是长老们还是比较希望能扶持同族,杨家是汉人,折家却不是。所以长老们更希望由杨家来控制进出西域的门户,可惜……”
他叹了口气,苦笑道:“可惜杨家终究没有那个魄力、没有那个胆量对抗折家,权衡之下,火山王杨衮还是决定固守麟州一地,与府州媾和共抗夏州,反而翻脸来对付我们。使我计谋功亏一篑,本来长老们已经死了心,不想上天却降下一个你来。”
崔大郎露出了微笑:“你根基最浅,正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你与夏州李氏、府州折氏、麟州杨氏都有关系,是他们之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尤其重要的是,你创芦州,为使其立足,所选择的兴州之本是工商,重工重商一至于斯的一方诸侯,实是前所未有,所以长老们对你很是青睐。”
杨浩唯有苦笑。
崔大郎又道:“数百年来,吐蕃与回鹘割据于西北和凉州,互相警慑,不通往来,中原往西域去咽喉要道因而终止,一条对我继嗣堂来,对整个中原来说的重要财富渠道因而关闭。一个闭关自守的统治者,就是我们商贾最大的天敌,你显然不是这种人。
吐蕃击败回鹘,河西、陇右,尽在其手,成为西域霸主之后,西北算是太平了,可是吐蕃人善于作战却不善于经营,他们统御西域,结果闹得西北百业萧条、一片凋敝,百姓民不聊生,一个愚昧落后的统治者,同样是我们商贾的天敌,你仍然不是这种人。
吐蕃败落,羌人崛起后,夏州、折州、府州三分门户,回鹘、吐蕃等杂居其间,三藩间争战不休,三藩与回鹘、吐蕃等族同样是战乱不止,频繁的战乱不适合我们的生存,最理想的局面,是西北一统,与契丹、宋国鼎足而立,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杨浩道:“你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了,就凭党项六氏在夏州李氏压迫之下认了我做他们的共主?我没钱没地没粮草,就凭手中那几千兵,凭什么你就认为我有本事取代强大的夏州李氏,凌驾于经营云中两百多年的府州折氏之上,一举成为西北共主?”
崔大郎叹道:“你仔细想想,除了你,谁还能有这样多的机遇?你有机遇,所以你就是天机,就是天命所归,只要你肯,西北王不是你还能是谁?你想称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杨浩苦笑,他一直用天命所归规劝折子渝放弃抵抗投降大宋,如今反被人用天命所归来劝他出头,真可谓是报应不爽。
崔大郎当然不是就用这么一句话便打发了杨浩,他鼓动如簧之舌继续道:“吐蕃雄霸西域时,大唐亦无力征讨,只能任其作威作福。可是一昔之间,吐蕃在张义潮一介布衣振臂一呼之下便土崩瓦解,何也?时势造英雄罢了。
彼时回鹘汗国和大食帝国都在同吐蕃为敌,大唐与南诏国亦联手扼止吐蕃,不与经贸。随后吐蕃饥荒,死者相枕藉。紧接着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吐蕃内乱,张义潮适时扯旗造反,当真是一呼百应,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仅一年功夫就风卷残云一般占领瓜、沙十一洲,被唐廷封为归宁节度使,成为事实上的西北王。”
如今西北局势,南北吐蕃联合回鹘,正与一向欺压其上的夏州李氏苦战不休,麟府两州扼住了夏州通往中原的门户,党项六氏离心离德,李氏内外交困,部族酋首多有怨言,种种纷争一解即发,与吐蕃当国时何等相似?
再看杨兄今日所拥有的条件与张义潮相比时如何,昔日张义潮起兵,兵源、财力来自三方。一者,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其家族家资巨万,可供军资;二者,佛门僧众。西域佛教兴盛,信徒众多,活佛们亲近张义潮,信徒们便为其所用;第三,才是饱受压迫的民间百姓。而杨兄你呢,如今已拥有芦州一州之地,南北豪商聚集于彼,又有我继嗣堂愿全力相助,财源不成问题。二者……”
杨浩笑道:“我也晓得,西域百姓对活佛尊崇无比,可惜,我与西域众高僧素无交集。”
崔大郎微微一笑道:“未必,现在已经有了。”
杨浩诧然道:“此话怎讲?”
“你在芦岭峰上曾铸一尊开宝抚夷铁塔?”
“不错。”
“令兄丁承宗已将之扩建为一座佛寺,请西域活佛达措大师入主禅院,藉由达措活佛与西域诸高僧往来,如今关系十分密切。而且……”
崔大郎诧异地一笑:“你那开宝禅院中屡现吉兆,如今不止于夏州李氏治下,便连吐蕃、回鹘等地许多信众都在私下传说,说你杨兄是冈金贡保转世,令兄为你……可是造足了声势呀。”
“慢来慢来,冈金贡保……这是什么意思?”
崔大郎道:“这是番语,译成我汉话,就是观世音菩萨。”
杨浩噎了一下,观世音菩萨?杨浩有点发窘,转念一想,才想起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本来的形像是男身,后来中土佛教虽把他塑造成了女儿身,但是西域佛教中仍是把他塑成男儿身的。
崔大郎道:“西域传说中,松赞干布、嘉瓦仁波切这些一代雄主,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如今西域信众把你传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这对久失其国、久失其主的吐蕃、回鹘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期盼和平的羌人百姓意味着什么,我想你应该明白。”
杨浩喃喃地道:“我明白,我当然明白……,这意思就是说,你们已经一切准备停当,花轿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抬我入洞房了,我这个新娘子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要不然……我是冈金贡保转世化身的消息一传回朝廷,想不死都不成了。”
崔大郎忍不住笑起来:“你不必担心,如此造势还只在铺垫阶段,只有虔诚的信徒才知道,他们是不会乱说的,越是神秘,他们越是相信呢。不瞒你说,令兄还造出声势,说宋以五运推移而受上帝眷命,受禅于周国。周乃木德,木生火,故而宋是火德,宋以火德承正统,膺五行之王气,纂三元之命历,而你在逐浪川中应死不死,乃是水德之神庇佑,即而移官开封,建火情院,专司灭火,这是天命所归时,我也觉得荒唐可笑,可是亲自走了西北一遭,我才晓得……”
他沉默了一下,轻叹道:“我才晓得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强权武力、金银财帛都无法换来的信服与崇拜,西域之人对神灵的崇敬程度,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你若是见到了他们对神佛的虔诚,你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宁愿自己一年四季披件烂袍子,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却把赚来的每一文钱都拿去为神佛塑金身,饰珠玉。”
他抬头看向杨浩,振声说道:“今回鹘、吐蕃皆与夏州李氏缠斗,扼其门户的麟州两州对你取而代之乐见其成,李氏内外交困,部族酋首多有怨言,芦州上下唯你命是从,党项六氏暗中归附于你,我继嗣堂愿解囊相助,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此时也,杨兄若返西北,振臂一挥,何愁西北不成杨氏天下?
契丹建国历五十年,从未开化的蛮夷而至士农工商帝制文明俨然中土;张义潮统治西域二十载,人物风化便如汉人天下一似中原,杨兄若能一统西域,苦心经营它三五十载,谁说西域不能就此永为汉土。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时势造英雄啊,杨兄!”
明知他如簧之舌不无鼓动之意,杨浩还是听的热血沸腾,是啊,天下已经与本来的方向不同了,自己在西北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去做,未尝不可为。即便中原有赵匡胤这位英主在,我难生问鼎之心,但是取西夏而代之,成为西北之主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我来做西北王,难道不比李氏所建的西夏国强?
杨浩绕室疾行,久久不语,崔大郎知道他此时正天人交战,做出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抉择,能说的他已经都说了,此时只是紧紧盯着杨浩的表情变化,不发一言催促。
良久,杨浩忽地停住脚步,仰首望天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浊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痴心妄想,满以为可以假死遁身,从此逍遥世外,我想的真的是太简单了。”
崔大郎一听喜上眉梢:“杨兄可是决定重返芦州了?如计议已定,崔某可妥为安排,此回西北,便另寻一个身份,干脆就叫拓拔浩,待朝廷获悉真相时,那时杨兄根基已定,羽翼丰满,朝廷也只好装聋作哑了。”
杨浩道:“不,我对我娘发过誓,此生姓杨,生也姓杨,死也姓杨,再不更改。”
崔大郎道:“那也使得,只消暂时不透露你的身份也就是了,待你大势已成,说开了也什么都不怕了,杨兄这么说,是有心往西北建一世功业了?”
“不错,我愿意回去,崔兄可否安排我自采石矶过江?”
崔大郎道:“杨兄若肯返回西北,我自可安排妥当路径绕道回去,采石矶大军云集,若想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去实是为难。”
“不,我要去见晋王赵光义!”
崔大郎一呆,杨浩向他一笑,镇静地道:“我心中本来有一件事苦思难决,有了假死这个羁绊,事事拘限于此,始终也想不出办法。如今既然不必去死了,我倒有了主意,大郎请助我护送家眷安然归去,我径回宋国,争取藉宋国之力把我心中难决的那件大事解决,同时,想方设法,以本来面目公开返回西北,对宋国,能不闹僵那是最好。”
崔大郎道:“杨兄去见晋王,如何向他解说自己仍然活着?”
杨浩道:“我自有一番说辞,如今他们还未察觉有异,我既主动出现,谁还会疑心我曾假死?”
崔大郎又问:“可是……,有什么事需要借助朝廷之力呢?又如何能堂而皇之地返回西北?”
杨浩蹙眉道:“大郎,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崔大郎一呆:“甚么?”
杨浩沉声道:“我与大郎,只是一桩交易,你投资,得回报,如果我真能掌控西北,该给予你们的方便和支持绝不食言,但是你们对我的一切不应干涉,更不能插手,不要试图控制我、影响我,否则,一旦被我发现甚么珠丝马迹,咱们的交易立即取消,而且你们已经付出的,我不会补偿。”
崔大郎怔了一怔,不以为忤,反而哈哈大笑,击掌赞赏道:“杨兄本一方璞玉,如今一经磨砺,果然头角峥嵘,已显枭雄潜质,好好好,那崔某便不多做询问,我会送杨兄家眷循秘途安然西返,在西北静候杨兄佳音!”
※※※※※※※※※※※※※※※※※※※※※※※※
“焰焰,你放心,此番回宋营,我自有一番说辞,不会有事的。”
“我怎么放心得下?我陪你去,要死也要死在一块儿。”
“又说傻话,若无定计,我会去无端送死么?你回西北,还有一件大事要做,你要去见我义父,叫他令‘飞羽’与我取得联系,从今往后,我来操纵飞羽,所有动向消息,我都要及时掌握。以前,我时时欲退隐,做的事却都是张扬于人前。如今我虽现于人前,要做的事却多是在幕后了,没有‘飞羽’的及时联络,我做不到。”
唐焰焰欣然道:“浩哥哥如今的模样,依稀便有几分在广原时的味道,不再总是退让退让一味的退让了,嘻嘻,看着很叫人喜欢。”
杨浩笑道:“要么不做,要做,我就绝不做傀儡,我不能任由这诸种势力摆布,既然我答应出头,就得想办法把他们统统纳于我的控制之内。我可以主动退让,但是绝不叫人牵着鼻子走。”
唐焰焰欣然点头:“好,方才被崔大郎的人控制着,真的叫人很生气。他有求于你,还敢如此嚣张,是该给他几分颜色看看。你暂回宋庭也好,若是孤身往契丹去,实在太危险了些,若能藉由宋国的招牌也能安全一些,只要假死复生这一关过去,便无妨了。”
“那是自然。你们收拾一下,尽快与崔大郎离开,我再去见见樊秀才,商量一下渡江之事。”
杨浩见了苦候许久的樊若冰,说好今夜便渡江去宋营,樊若冰欢天喜地的答应了,杨浩又把壁宿单独唤出,将自己的决定向他合盘托出。说道:“你且告诉水月姑娘一声,让她与焰焰她们一同上路,今晚咱们便过江往宋营去。”
壁宿听了迟疑片刻,忽道:“大人,我……我想辞去了……”
“嗯?”杨浩双眉一挑:“辞去,你去哪里?”
壁宿道:“大人,壁宿本一偷儿,浪荡江湖,无凭无依,自结识大人之后,方有从善之心,想着追随大人,建功立业。大人决意归隐,壁宿也无怨言。如今大人欲重出江湖,本来正合壁宿之意,只是……只是壁宿现在已经有了水月。水月温柔善良,性情恬静,壁宿想……与她长相厮守,哪怕一间茅庐,两亩薄田,却也快活。功业……与她的欢喜相比,却也不算得甚么了。”
杨浩一呆,随即笑了起来,他拍拍壁宿肩膀,轻叹道:“想不到你这浪子一旦动情,竟是一至于斯。我如今归隐不得了,你倒想着归隐了。也罢,追随我这么久,辛辛苦苦、鞍前马后,也没得了什么实惠,杨某有些愧对你呀。既然你欲归隐,那……少华山那幢宅院,和那里的田地,便当我送给你们夫妻的婚嫁之礼吧。你与水月到了那里,安排杏儿和月儿她们返回芦州,你们夫妻……便好好在那里生活吧,那里山清水秀,衣食无忧,做一个富家翁,也好。”
壁宿在此关头辞去,本来唯恐杨浩震怒,不想杨浩反送了一份大礼给他,不禁又是惭愧又是感激,杨浩道:“你我相识于患难,名为主从,情同兄弟,有什么好谢的,你可随大郎他们一起走么?”
壁宿道:“不必了,他们所行的道路是先往北去,若去少华山,不免要绕一个大圈子,我与水月暂就近潜居,待宋军一过江,我们便自过江西去,免了长途奔波。”
杨浩略一沉吟,说道:“也好,此去,一路保重。”
“大人保重。”
当夜,长江岸边,杨浩与樊若冰,又带两名习水性的部下腰系葫芦,手执小盾,将那艘小船儿从草丛中拖了出来,静静伏于岸边等着崔大郎的人故意闹出动静吸引巡防水军注意。
大江对岸,篝火处处,十里连营,号角声声。江水滔滔滚去,杨浩的心情也是起伏不已,想到崔大郎所说的话,杨浩于紧张之余忽地哑然失笑:“逐浪川中破水而出,就此定于芦州、起于芦州,竟能被他们诌出什么水德之兴,如今我再穿长江水,会不会有神迹显现?”
PS:今日更13500字,求月票、推荐票支持!!!
.
“呵呵,贫僧听说杨左使为奸人所害,已然辞世,心中甚为悲叹,还曾为大人诵念往生咒超渡,如今看来,传言大谬呀!”
若冰和尚微笑着说道,杨浩听了便是一声叹,壁宿已飘然欺近,目中露出了杀气。
“且慢!”若冰和尚目光微闪,从容笑道:“杨左使假死遁身,潜来此地,当有所图。贫僧在此恭候,乃是你我之间的缘份,贫僧虽看破大人的身份,却与大人无害,相反,还有一件大功奉与大人。”
杨浩目光微微一凝,沉声问道:“大功一件?”
若冰和尚微笑道:“不错,贫僧听说杨左使被契丹人所杀,怎料大人不但没死,而且还身着便装,在宋唐两国陈兵江畔杀气冲宵之际,悄然出没于采石矶,不知大人意欲何为啊?”
杨浩脸色不由一变,还未回答,若冰和尚已朗声笑道:“不问可知,大人此来,为的就是宋国大军如何渡江,是么?”
杨浩颜色和缓下来,微笑道:“那又如何?”
若冰和尚肃然施礼道:“请大人随贫僧来,贫僧有一样东西要奉与大人,大人见了自知端倪。”
杨浩满腹疑窦地制止了壁宿的蠢动,随在那若冰和尚身后向林中走去,到了他的茅草屋前,若冰和尚四下看看,迅速地钻进了茅草屋,杨浩和壁宿恐他逃脱,立即跟了进去,只见若冰和尚结庐苦修的所在十分简陋,只有一榻一案,一灶一瓢,桌上一盏纱灯,床头放着一个书匣。若冰搬开书匣,掀开被褥,便自榻底下取出一幅绢来,满怀热忱地递到杨浩手中。
杨浩莫名其妙地接过来展开一看,只见上边缓了许许多多线条,上边还标注了一些数字,又有春夏秋冬等字样,看了半天不解其意,不禁纳罕地道:“若冰大师,此为何物?”
若冰和尚郑重地道:“杨大人,实不相瞒,在下这个野和尚,其实是假和尚。在下本姓樊,唐国一秀才,因屡试不第,不能入仕,这才假意削发为僧,在这采石矶上结庐而居,发大宏愿要化缘慕捐,在这两岸悬崖峭壁上尽雕我佛金身,有些借口,便常使小船行于江上,暗中测量长江水情,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何处深浅,水流疾缓,尽皆缓于图上。
依我水图,在长江上便可搭起浮桥一座,使大军往来如履平地。在下听说晋王亲自领兵攻采石矶,伤亡极其惨重,如今已然败归,再若强攻,不知还要有多少兵士丧命,然而若有此图在手,则大军进退自如,长江天险不攻而破,可减无数杀孽。”
杨浩听了大吃一惊,他自然明白这水图的珍贵之处确实不亚于数万大军的作用,可是自己如今这身份,能把这图送到赵光义手中么?但是置之不理则身份必然暴露。杀人灭口呢?方才为保家人还下得了手,现在却是万万不能了。
要知道有无此图,是不能改变战争结局的,赵光义仅凭一些木筏、渔船就能攻上采石矶,虽然因为后续兵员无继,又被唐人抢回了阵地,但是唐人士气之低落、所谓天险之难守已经可想而知。待曹彬水师一到,那都是真正的战舰,那时与赵光义合兵一处,采石矶岂能不破?可是那样一来强打强攻,死伤定要十倍于现在。如果自己把樊若冰杀了,藏匿此图,那他杀的就不是樊若冰一个,强攻大江所导致的无数伤亡、数万性命都要算在他的头上了。
杨浩心乱如麻,正犹疑难决,樊若冰又道:“大人勿需猜疑,此图确实无假,大人可带在下去往西岸见晋王,在下可当面指点水图,若有虚诳之处,大人可以取我项上人头。”
壁宿虽是宋人,可是见他只因为在唐国做不了官,就处心积虑,不惜跑到长江边上做假和尚,精心缓就长江水图以献宋国,只为求个官儿做,心中不免鄙夷,冷晒道:“樊秀才处心积虑,有此图在,这一遭儿可是奇功一件,定要做官的了。”
樊若冰脸上一红,习惯性地稽首一礼,说道:“阿弥陀佛,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唐主昏馈、耽乐佞佛,不理国事,朝政糜烂、百姓困苦,赵宋得天下,乃天命所归,樊某岂不知从善如流?
前些时日传来消息,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林虎子林大将军也被谗言所杀,而且是不教而诛,以帝王之尊只敢偷偷摸摸对臣下施以毒酒,国主自断手臂、自毁前程,唐国上下谁不心寒?这是天要灭唐啊,某一凡人,敢不顺天应命?”
杨浩长长地吸了口气,说道:“此图确是珍贵万分,只是……如何送过江去呢。”
樊若冰双眼一亮,说道:“在下倒是有条小船,平素不用就拖上岸来,藏在草丛之中,只是如今江上巡防络绎不绝,樊某一介书生,想要使一条小船在他们眼皮底下逃过江去断无可能,不知大人可有办法……”
杨浩摇了摇头,说道:“我在江边苦思良久,也正无计可施。此图甚是珍践,而且断断少不了你这解说人,你与这图都不容有失,所以莽撞不得,这样吧,你……你且随我下山,咱们再从长计议。”
折子渝纵然见到他活着,也绝不会张扬出去,杨浩有这个信心,可是这官迷心儿的樊若冰可就难说了,杨浩心中委决不下,实在想不出如何妥善处理这个家伙,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且把他带在身边,以求安全。
宋国对唐的野心,这樊若冰早已看在眼中,所以才在这江岸上搭庐隐居,虽然清苦,可是十年寒窗的苦都忍了,他既把如今吃苦当作来日做官的本钱,倒也甘之若饴。可是未等他向宋国献图,宋国已然出兵,如今陈兵对岸,他想把图送出去却已不能,把个樊若冰急得一嘴火泡。
如果等到宋军强攻过江,并且站稳脚跟。那他这图也就没甚么用了,如今久旱逢甘霖,竟然遇到了本已身死的宋国使者,樊若冰欢天喜地,只以为自己这一遭儿终于可以有官儿做了,自是欣然应允。当下樊若冰欢欢喜喜便随杨浩上路,他这茅草屋中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也都弃置不要了。
这时代既无电影电视,又无报刊杂志,知杨浩此人的甚多,识得他相貌的极少,他本以为离开了招摇日久的金陵城,到了这采石矶上不会有人认得他,所以此番上山丝毫未做掩饰,哪料到竟然接连遇到两个故人,这一下可不敢再大意了,他略略整理了一下仪容,又取出假胡子粘上,这才带了二人下山。
自这条路下山,到了山下,只见地上掘了十几处大坑,里边横七竖八堆满了尸体,那尸体下面垫着就地砍伐的树木柴草,上边的尸体摞了七八层,箭伤、刀伤、枪伤……,血肉模糊的,肢体不全的,真是怵目惊心,看其服饰,俱是宋军。
看到两个和尚陪着一个俗家人下山来,那些正在搬运尸体的唐国士兵也不在意,从小车上又抬下几十具尸体丢进坑里,然后便将一桶桶火油倾倒进去,随手将几枝火把投入,大火立即熊熊燃起,将那无数尸体尽皆吞没。
樊若冰合什念了声佛号,问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么多的尸体,是怎么回事?”
唐国人大多信佛,樊若冰在此结庐而居,时常独泛小舟行于江面,说是要慕集资金,沿江岸巨石俱雕佛像,这军伍中有许多人都是认识这位苦行僧的,对他都很敬重,便有一位小校答道:“大师,这些都是强攻我采石矶的宋军,将军命我等在此焚化,免生瘟疫。”
“阿弥陀佛……”樊若冰忍不住又宣一声佛号。
烈火雄雄,烧得那些肉体吱吱作响,忽尔会有尸体被烧得筋脉收缩,火焰中“扑”地便会坐起一具尸体,身上冒着烈焰,脸肉已被烧化,肌油吱吱淌落,杨浩虽从征入伍,亦曾战场厮杀,但是做为程世雄的亲兵,却不曾处理过这许多尸体,只看得心惊肉跳,不忍卒睹。
樊若冰举步行去,只见处处火坑,尸体无数,忍不住步行于焚天烈焰之中,吟诵道:“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世尊有言: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壁宿见了这样惨烈场面,不由自主也是双手合什,随之念道:“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两个假和尚,于红尘碌碌中各有所求,但是眼见无数生死,心中不无善念,这经文诵来十分虔诚,使得现场的惨烈登时显得肃穆起来,许多士兵听了两位僧人诵经,也都端正了身形,双手合什,虽不为敌人,却为对生命之敬畏。
“我该怎么办?这张图或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我为一己之私置万千人生死于不顾,这一生都要良心不安了,可是如今情形,我该怎么办?”
杨浩随在二僧之后,亦步亦趋,心中苦苦挣扎,天人交战不已。
※※※※※※※※※※※※※※※※※※※※※※※※※※※
当涂城内此时已是一片慌乱,许多人家扶老携幼正出城逃难,也有那没有亲戚可以投奔,又或者不愿离开家园,抱着万一希望,希望宋军打不过长江来、又或即便过江径去帝都勿来扰民的百姓人家则紧闭门户,城中是一片萧条。
三人回到杨浩住处,杨浩这才省起自己两位夫人是万万不能落入樊若冰眼中的,樊若冰以为自己是受人行刺,家眷惨死,故而怀恨瞒名潜来此处打探军情的,可要是让他看见自己两位夫人也好端端地住在这里,不免便要生疑,他忙向壁宿使个眼色,壁宿会意,一进院子便拉住樊若冰道:“樊秀才,且来这边稍坐,一会儿大人还有话问你。”
杨浩独自走往后院,院中无人,待见了花厅还是无人,不但看不到焰焰和娃娃以及那位哑巴小尼姑,就连受命保护她们的穆羽和八名侍卫也全无踪影,杨浩惊诧莫名,高声唤道:“焰焰?娃娃?”一面叫着一面走向卧房。
到了卧房仍是没人,杨浩大惊,立即提剑抢回大厅,一进厅,便见方才空无一人的大厅中竟坐着一个人,翘着二郎腿儿正有滋有味地品茶。杨浩一眼看清那人模样,不禁呆在那儿,一部胡须在颔下微微飘拂,看那神情十分可笑。
“哈哈哈,杨大人,汴梁一别,不想你我竟在当涂相遇,可不是缘份么……”
厅中那个胖子望着杨浩就像见了亲人一般,笑得颊肉乱颤,仿佛天官赐福。杨浩长长吁了口气,喃喃自语道:“这天下……就没有杨浩的一块净土么?”
胖子放下茶杯,眉开眼笑地起身道:“嗳,这叫什么话嘛,老朋友来了,瞧你一副不情愿的样儿。杨大人想逃之夭夭,谈何容易,如今这天下底,不认得你杨大人的还有几个呢?”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崔大胖子击掌踏歌向他而来,崔大郎本来高大肥硕,可是击掌踏歌,缓步行出时,竟是步履轻盈,手舞之、足蹈之,姿势优美,颇具大家风韵,让人看了身心愉悦,连他本来肥硕的体形都忽略了。
杨浩还是头一回领略古人踏歌的风情,不过他现在可没有欣赏的心情,他苦笑道:“这也是白乐天的诗吗?”
崔大郎挤眉弄眼地道:“旁人的诗,崔某也是记得几首的。呵呵,杨兄好生镇定,不想问问两位贤夫人和你的一众属下现在何处么?”
杨浩叹了口气道:“相信崔兄既在这里等我,对内人和从属便一定照顾的很是妥当,不问也罢。如今看来,崔兄应该并非齐州崔氏那么简单了,不知阁下倒底是什么身份?”
崔大郎微笑道:“杨兄猜错了,崔某正是山东崔氏,世居齐州,”
“但你决不会是一个商贾。”
崔大郎笑得更迷人了:“杨兄又猜错了,崔某正是一个商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只不过……我的买**旁的商贾做的都要大一些而已……”
“有多大?”
“大到可以谋国。”
※※※※※※※※※※※※※※※※※※※※※※※※※※
厅中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杯茶。
一个人,掌握着天下最庞大的隐形财富。
一个人,掌握着一支最具发展潜力的武装。
宋军与唐军陈兵长江两岸,正摆开阵势进行一场殊死战斗,这两个人在离主战场不过几步之遥的当涂危城中所谈的,却与眼前这场战争全无关系……
“说起来,杨兄这假死脱身之计虽然巧妙,却也并非全无破绽。我能有所疑心,别人也能,只是有可能疑心的,现在都在忙着别的事,回头仔细想想,难免会去彻查。你这一走,便是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一旦被发现,反而弄巧成拙,到那时,官家只要顺水推舟,让你这假死变成真死……”
杨浩反驳道:“那么,若依崔兄之见,我寻机返回芦州,便无生命之险了么?”
“在什么地方没有危险呢?”
崔大郎喟然一叹:“此次去青州,崔某是去参加一个长辈的葬礼的。我‘继嗣堂’七宗五姓,在天下间拥有庞大的潜势力,崔某自夸一句,便说是地下帝王也不为过。这位老太爷是我继嗣堂中的重要人物,富甲天下,门下的海盐生意、海商生意、与北国的椿场生意,构成其家三大支柱,日进斗金,富越王侯。别看他在中土藉藉无名,知道他的人不多,可是在东瀛、高丽、吕宋,他说一句话,那儿的国王也要拈量拈量,这样一位大人物,说死就死了,你可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崔大郎淡淡地道:“不过是清早起床,喝了一杯羊奶。羊奶中有一根小小的羊毛,呛进嗓子,于是……他就死了。”
杨浩无语:“……”
崔大郎道:“男儿在世,自有担当。这担当,不止是妻儿,还有兄弟,有家族、有部属,畏其艰难,便萌退意,岂是男儿所为?”
如果换了几日之前,杨浩或许还可以用大势已定、天命所归那一套来反驳崔大郎,但是历史如今已经不再按照他所知的走向延续了,所以听了这番话他只能保持沉默。
崔大郎叹息一声:“这世上真的有乐土吗?且不说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生而来,就是聚少离多,苦多乐贫。李煜一国之君,有没有家国之险?耶律贤北国之帝,也有遇刺之时。可是做一个藉藉无名的小民就太平无忧了么?他们的苦,只有更多,你且侧耳听听……”
街上奔跑号啕、呼儿唤女的凄惨叫声一声声传入耳中,崔大郎沉声道:“芦州那些一心追随你的人,你真的能泰然放下?你避世隐居,真的能从此逍遥?不错,若你回到西北,朝廷首先就会想办法对付你,可是,你能绞尽脑汁想出假死之计来避险,就不能想一个朝廷承认你的法子来谋求更大的安全么?”
杨浩盯着崔大郎,冷冷说道:“我返回芦州,就是抗命。朝廷不会希望西北再增一藩,我马上就会成为朝廷兵锋所向的目标,那不是把战火引向了西北?何谈太平!”
崔大郎怡然一笑:“杨兄,其实你应该想得到办法的,只是你一直不肯去想。”
他微微向前俯身,沉声说道:“宋国占据大梁的时候,他是中原诸国之一。宋国占据荆湖的时候,他已成为中原第一强国。紧接着,平蜀、灭汉、如今又来攻打唐国,疆域不断扩张,但是再强大的帝国,他的疆域扩张总有一个尽头。
灭了唐国一统中原之后怎么样?往南能灭大理么?大理若是灭了,会灭交趾,占城,真腊、骠国吗?往东,会渡海灭高丽、扶桑、吕宋吗?灭了高丽、扶桑、吕宋,会往远渡重洋,去寻找更多的海外国家吗?往北灭得了契丹么?灭了契丹,会灭室韦、女直、靺鞨、斡朗改么?往西,会吞并三藩么?三藩若灭,是不是还要灭回纥、吐蕃、泥婆罗、大小勃律、紧跟着再打黑汗、吉斯、花剌子模、波斯、天竺、大食……”
崔大郎一口气儿说了许多杨浩闻所闻未的国家,长吸一口气道:“天地无穷无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宋已经占据了最富庶的地方,再扩张下去,已不是国家与子民的需要,不过是想在皇冠上再添几分光彩。
汉武唐宗没有能力真正施以统治的地方,宋国同样没有力量去控制那里,也没有必要去侵占那里,穷兵黩武则民不聊生,人心思安成就了宋国,若是宋国据天下而频启战端,却不是为百姓谋福祉,那中原百姓就会起来反了它。打仗,不是为了打仗而打的。
我继嗣堂本大唐七宗五姓族人,就因为预判大唐将灭,杂胡乱我中原,这才提前一步预作绸缪,保全了我七宗五姓的族裔血脉与荣华富贵,所以此后继嗣堂中专门有一批长老负责收集天下情报、分析天下大势。
据我们研判,宋得唐国,一统中原后,所争不过是河西与幽燕,其目的不是为了无限扩张,而是为了占领这两块战略要地,把他们的锦绣江山护得铁桶一般。然而,他们很难办得到。不管是先吞并西北,还是先攻打契丹,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杨浩微微一惊,崔大郎所说的这一点正与历史相同,曾有人把宋没有更进一步,获得更广阔的疆土归咎宋国对西北的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是赵二的武功远不及赵大神勇,杨浩还是头一次见到商贾从他的角度着手分析,却能研判的如此准确的,这继嗣堂的眼光真如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一般,对未来的政局走势把握的太准确了。
崔大郎见他神色,知道他已然有所触动,不禁哈哈一笑,又道:“没有人比我们这些商人眼光很精准、鼻子更灵敏的了,也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各个国家,它们富裕与否、军力强弱、吏治是否清明……,我们心里都有一本帐。
李存勖的唐国、石敬塘的晋国都因契丹而亡,但当时契丹刚刚立国,尚无力统治中原,他们插手中原事,不过是想培植一个听话的儿皇帝,代他们来管理中原。而今却不同了,契丹如今虽正闹内乱,但是立国近六十年,一甲子的时间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他们已经具备了南下的实力。
而中原恰也在此时完成统一,赵官家雄才大略,亦是一代英主,虽后发而先至,却是异军突起,国力蒸蒸日上,足以与契丹抗衡,只待唐国一灭就会筹划北上。然而两国实力与疆域、人口大体相若,纵有名将,一时一地的得失或有不同,却不可能再像消灭中原诸国这般容易了。
宋国北上,图的是幽云十六州,想把它夺在手中引起屏障,确保中原的花花世界稳如泰山,但是如意算盘不是这么打的,最富庶的地方他们占了,还想把天险夺在手中,确保自家基业无虞,异族又岂肯被拒之边荒苦寒之地自生自灭,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去?契丹内乱一休,必也挥兵南下图谋中原。
如今两国人口相当,论起兵士来,宋军训练精良,胡人天性强悍,宋人数十万精锐步卒善守,而契丹却是数十万铁骑善攻,且自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奉上,契丹人苦心经营数十年,此天险已固若金汤,宋人如何能占得了便宜?
宋人与契丹人打下去,只能是旷日持久,两国都劳民伤财永无宁日,却难建寸功。如果宋国先取西北以为养马之地呢?它不出全力,难克全功,它若出全力,契丹人岂会不趁虚而入?两国抗衡不下,西北便尤其重要了,契丹人并不蠢,绝不会坐视西北成为宋土。如此一来,若有人能一统西北,那么无论是宋还是契丹,为了自己都压住强敌,都得笼络着他,宋人占据了最繁华的地方,财力雄厚。契丹人占据了地理优势和兵马优势,这西北之主,却是占住了政局上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
杨浩微微眯起眼睛,沉声说道:“大郎果然不愧是商贾出身,一张口舌灿莲花,可是我有什么能力可据西北?”
崔大郎微微一笑道:“你得天独厚,今已得到党项六氏的认可,被他们奉为夏州之主,又有折氏、杨氏的支持,如果再加上继嗣堂不遗余力的财力支持,那么你以李光岑义子身份取李氏而代之,成为西北之主有什么不可能?若你成为西北王,朝廷对你只有招揽,岂敢再生杀意?这样,不是更安全么?”
杨浩沉默半晌,说道:“中原一统,天下太平,生意才好做,阁下既只有心于商贾之事,为何如此势衷于在西北扶植一方势力?”
“原因很简单。”
崔大郎侃侃而谈道:“任何货物都有其特定产地,通有无,那就是商贾获利之源了。宋与契丹并立,当世双雄,为削弱对方,必互相禁榷,玳瑁、象牙、犀角、铜铁、乳香、皮毛、牛羊、马匹、粮食、布匹、药材……无所不禁。
唐末乱世以来,我继嗣堂的生意便渐渐移向四方偏远之地,要想挪回来,改做其他行业,绝非一日之功,否则伤筋动骨,元气大失。禁榷令一下,不知多少靠我们吃饭的人都得砸了饭碗。而且,朝廷重士,对我们商贾必然也大为打压。”
崔大郎的顾虑源自唐朝以来的政策,唐朝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十分卑下,朝廷律法严格规定,工商之士不得做官、工商之士不得与士族通婚,唐太宗就曾说:‘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踰侪类只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商贾比庶民地位还低,庶人服黄,工商杂户不得服黄,且禁止工商乘马。商人的私有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朝廷可以任意没收。如开元二十二年没收京兆商人任令方资财六十余贯。建中三年,“刮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大索长安中商贾所有货,意其不实,则加搒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
朝廷对商贾过于迫害,这样一来,商贾们必然支持各地藩镇对大唐朝廷的反叛,冀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此成为藩镇割据的基础。结果两百多年来,一直就是士人轻商,武人重商,而宋一统中原后,实际上抑商的现象远不及前朝严重,但是现在又有谁知道?朝廷重士,已成风气,天下承平之后,天知道他们会不会沿袭唐律?继嗣堂一直的作风就是居安思危,他们不会坐等朝廷的政策下来再做反应。
况且就算朝廷不抑商,他们有太多的生意涉及南北,一旦两国对峙,对他们的影响便十分巨大,他们既然判断南北并立已成定局,就必须得找出一道沟通南北的桥梁来,在他们所想出的办法中,这个桥梁就是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西北了。这个分析,倒与杨浩分析芦州在诸藩中的特殊地位,继而选择工商兴洲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说天下承平,商人的生意才兴隆,那也未必。春秋时诸国林立,屏障重重,照理说对商贾是最不得宜的了,而实际上商人当时不但获利极高,而且社会地位极高,所到之国,该国将相都以礼相待,十分敬重。自唐末五代以来的各方诸候也是如此,盖因有求于他们罢了。
杨浩缓缓地道:“你们的长老认为,西北之地足以自立,为中原与契丹之缓冲,也是你们商贾通有无之桥梁,所以你们想在那里扶植一支势力,可以保护你们,给予你们最大的方便?”
崔大郎颔首道:“正是,其实我继嗣堂早在二十年前就做过这种尝试,那一次,我们选择的是麟州杨家,折家立足云中久矣,未必肯给予我们足够的方便。何况,虽说我继嗣堂早已不复当初的宗旨,如今纯以延续自己为目的,但是长老们还是比较希望能扶持同族,杨家是汉人,折家却不是。所以长老们更希望由杨家来控制进出西域的门户,可惜……”
他叹了口气,苦笑道:“可惜杨家终究没有那个魄力、没有那个胆量对抗折家,权衡之下,火山王杨衮还是决定固守麟州一地,与府州媾和共抗夏州,反而翻脸来对付我们。使我计谋功亏一篑,本来长老们已经死了心,不想上天却降下一个你来。”
崔大郎露出了微笑:“你根基最浅,正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你与夏州李氏、府州折氏、麟州杨氏都有关系,是他们之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尤其重要的是,你创芦州,为使其立足,所选择的兴州之本是工商,重工重商一至于斯的一方诸侯,实是前所未有,所以长老们对你很是青睐。”
杨浩唯有苦笑。
崔大郎又道:“数百年来,吐蕃与回鹘割据于西北和凉州,互相警慑,不通往来,中原往西域去咽喉要道因而终止,一条对我继嗣堂来,对整个中原来说的重要财富渠道因而关闭。一个闭关自守的统治者,就是我们商贾最大的天敌,你显然不是这种人。
吐蕃击败回鹘,河西、陇右,尽在其手,成为西域霸主之后,西北算是太平了,可是吐蕃人善于作战却不善于经营,他们统御西域,结果闹得西北百业萧条、一片凋敝,百姓民不聊生,一个愚昧落后的统治者,同样是我们商贾的天敌,你仍然不是这种人。
吐蕃败落,羌人崛起后,夏州、折州、府州三分门户,回鹘、吐蕃等杂居其间,三藩间争战不休,三藩与回鹘、吐蕃等族同样是战乱不止,频繁的战乱不适合我们的生存,最理想的局面,是西北一统,与契丹、宋国鼎足而立,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杨浩道:“你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了,就凭党项六氏在夏州李氏压迫之下认了我做他们的共主?我没钱没地没粮草,就凭手中那几千兵,凭什么你就认为我有本事取代强大的夏州李氏,凌驾于经营云中两百多年的府州折氏之上,一举成为西北共主?”
崔大郎叹道:“你仔细想想,除了你,谁还能有这样多的机遇?你有机遇,所以你就是天机,就是天命所归,只要你肯,西北王不是你还能是谁?你想称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杨浩苦笑,他一直用天命所归规劝折子渝放弃抵抗投降大宋,如今反被人用天命所归来劝他出头,真可谓是报应不爽。
崔大郎当然不是就用这么一句话便打发了杨浩,他鼓动如簧之舌继续道:“吐蕃雄霸西域时,大唐亦无力征讨,只能任其作威作福。可是一昔之间,吐蕃在张义潮一介布衣振臂一呼之下便土崩瓦解,何也?时势造英雄罢了。
彼时回鹘汗国和大食帝国都在同吐蕃为敌,大唐与南诏国亦联手扼止吐蕃,不与经贸。随后吐蕃饥荒,死者相枕藉。紧接着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吐蕃内乱,张义潮适时扯旗造反,当真是一呼百应,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仅一年功夫就风卷残云一般占领瓜、沙十一洲,被唐廷封为归宁节度使,成为事实上的西北王。”
如今西北局势,南北吐蕃联合回鹘,正与一向欺压其上的夏州李氏苦战不休,麟府两州扼住了夏州通往中原的门户,党项六氏离心离德,李氏内外交困,部族酋首多有怨言,种种纷争一解即发,与吐蕃当国时何等相似?
再看杨兄今日所拥有的条件与张义潮相比时如何,昔日张义潮起兵,兵源、财力来自三方。一者,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其家族家资巨万,可供军资;二者,佛门僧众。西域佛教兴盛,信徒众多,活佛们亲近张义潮,信徒们便为其所用;第三,才是饱受压迫的民间百姓。而杨兄你呢,如今已拥有芦州一州之地,南北豪商聚集于彼,又有我继嗣堂愿全力相助,财源不成问题。二者……”
杨浩笑道:“我也晓得,西域百姓对活佛尊崇无比,可惜,我与西域众高僧素无交集。”
崔大郎微微一笑道:“未必,现在已经有了。”
杨浩诧然道:“此话怎讲?”
“你在芦岭峰上曾铸一尊开宝抚夷铁塔?”
“不错。”
“令兄丁承宗已将之扩建为一座佛寺,请西域活佛达措大师入主禅院,藉由达措活佛与西域诸高僧往来,如今关系十分密切。而且……”
崔大郎诧异地一笑:“你那开宝禅院中屡现吉兆,如今不止于夏州李氏治下,便连吐蕃、回鹘等地许多信众都在私下传说,说你杨兄是冈金贡保转世,令兄为你……可是造足了声势呀。”
“慢来慢来,冈金贡保……这是什么意思?”
崔大郎道:“这是番语,译成我汉话,就是观世音菩萨。”
杨浩噎了一下,观世音菩萨?杨浩有点发窘,转念一想,才想起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本来的形像是男身,后来中土佛教虽把他塑造成了女儿身,但是西域佛教中仍是把他塑成男儿身的。
崔大郎道:“西域传说中,松赞干布、嘉瓦仁波切这些一代雄主,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如今西域信众把你传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这对久失其国、久失其主的吐蕃、回鹘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期盼和平的羌人百姓意味着什么,我想你应该明白。”
杨浩喃喃地道:“我明白,我当然明白……,这意思就是说,你们已经一切准备停当,花轿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抬我入洞房了,我这个新娘子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要不然……我是冈金贡保转世化身的消息一传回朝廷,想不死都不成了。”
崔大郎忍不住笑起来:“你不必担心,如此造势还只在铺垫阶段,只有虔诚的信徒才知道,他们是不会乱说的,越是神秘,他们越是相信呢。不瞒你说,令兄还造出声势,说宋以五运推移而受上帝眷命,受禅于周国。周乃木德,木生火,故而宋是火德,宋以火德承正统,膺五行之王气,纂三元之命历,而你在逐浪川中应死不死,乃是水德之神庇佑,即而移官开封,建火情院,专司灭火,这是天命所归时,我也觉得荒唐可笑,可是亲自走了西北一遭,我才晓得……”
他沉默了一下,轻叹道:“我才晓得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强权武力、金银财帛都无法换来的信服与崇拜,西域之人对神灵的崇敬程度,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你若是见到了他们对神佛的虔诚,你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宁愿自己一年四季披件烂袍子,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却把赚来的每一文钱都拿去为神佛塑金身,饰珠玉。”
他抬头看向杨浩,振声说道:“今回鹘、吐蕃皆与夏州李氏缠斗,扼其门户的麟州两州对你取而代之乐见其成,李氏内外交困,部族酋首多有怨言,芦州上下唯你命是从,党项六氏暗中归附于你,我继嗣堂愿解囊相助,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此时也,杨兄若返西北,振臂一挥,何愁西北不成杨氏天下?
契丹建国历五十年,从未开化的蛮夷而至士农工商帝制文明俨然中土;张义潮统治西域二十载,人物风化便如汉人天下一似中原,杨兄若能一统西域,苦心经营它三五十载,谁说西域不能就此永为汉土。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时势造英雄啊,杨兄!”
明知他如簧之舌不无鼓动之意,杨浩还是听的热血沸腾,是啊,天下已经与本来的方向不同了,自己在西北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去做,未尝不可为。即便中原有赵匡胤这位英主在,我难生问鼎之心,但是取西夏而代之,成为西北之主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我来做西北王,难道不比李氏所建的西夏国强?
杨浩绕室疾行,久久不语,崔大郎知道他此时正天人交战,做出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抉择,能说的他已经都说了,此时只是紧紧盯着杨浩的表情变化,不发一言催促。
良久,杨浩忽地停住脚步,仰首望天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浊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痴心妄想,满以为可以假死遁身,从此逍遥世外,我想的真的是太简单了。”
崔大郎一听喜上眉梢:“杨兄可是决定重返芦州了?如计议已定,崔某可妥为安排,此回西北,便另寻一个身份,干脆就叫拓拔浩,待朝廷获悉真相时,那时杨兄根基已定,羽翼丰满,朝廷也只好装聋作哑了。”
杨浩道:“不,我对我娘发过誓,此生姓杨,生也姓杨,死也姓杨,再不更改。”
崔大郎道:“那也使得,只消暂时不透露你的身份也就是了,待你大势已成,说开了也什么都不怕了,杨兄这么说,是有心往西北建一世功业了?”
“不错,我愿意回去,崔兄可否安排我自采石矶过江?”
崔大郎道:“杨兄若肯返回西北,我自可安排妥当路径绕道回去,采石矶大军云集,若想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去实是为难。”
“不,我要去见晋王赵光义!”
崔大郎一呆,杨浩向他一笑,镇静地道:“我心中本来有一件事苦思难决,有了假死这个羁绊,事事拘限于此,始终也想不出办法。如今既然不必去死了,我倒有了主意,大郎请助我护送家眷安然归去,我径回宋国,争取藉宋国之力把我心中难决的那件大事解决,同时,想方设法,以本来面目公开返回西北,对宋国,能不闹僵那是最好。”
崔大郎道:“杨兄去见晋王,如何向他解说自己仍然活着?”
杨浩道:“我自有一番说辞,如今他们还未察觉有异,我既主动出现,谁还会疑心我曾假死?”
崔大郎又问:“可是……,有什么事需要借助朝廷之力呢?又如何能堂而皇之地返回西北?”
杨浩蹙眉道:“大郎,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崔大郎一呆:“甚么?”
杨浩沉声道:“我与大郎,只是一桩交易,你投资,得回报,如果我真能掌控西北,该给予你们的方便和支持绝不食言,但是你们对我的一切不应干涉,更不能插手,不要试图控制我、影响我,否则,一旦被我发现甚么珠丝马迹,咱们的交易立即取消,而且你们已经付出的,我不会补偿。”
崔大郎怔了一怔,不以为忤,反而哈哈大笑,击掌赞赏道:“杨兄本一方璞玉,如今一经磨砺,果然头角峥嵘,已显枭雄潜质,好好好,那崔某便不多做询问,我会送杨兄家眷循秘途安然西返,在西北静候杨兄佳音!”
※※※※※※※※※※※※※※※※※※※※※※※※
“焰焰,你放心,此番回宋营,我自有一番说辞,不会有事的。”
“我怎么放心得下?我陪你去,要死也要死在一块儿。”
“又说傻话,若无定计,我会去无端送死么?你回西北,还有一件大事要做,你要去见我义父,叫他令‘飞羽’与我取得联系,从今往后,我来操纵飞羽,所有动向消息,我都要及时掌握。以前,我时时欲退隐,做的事却都是张扬于人前。如今我虽现于人前,要做的事却多是在幕后了,没有‘飞羽’的及时联络,我做不到。”
唐焰焰欣然道:“浩哥哥如今的模样,依稀便有几分在广原时的味道,不再总是退让退让一味的退让了,嘻嘻,看着很叫人喜欢。”
杨浩笑道:“要么不做,要做,我就绝不做傀儡,我不能任由这诸种势力摆布,既然我答应出头,就得想办法把他们统统纳于我的控制之内。我可以主动退让,但是绝不叫人牵着鼻子走。”
唐焰焰欣然点头:“好,方才被崔大郎的人控制着,真的叫人很生气。他有求于你,还敢如此嚣张,是该给他几分颜色看看。你暂回宋庭也好,若是孤身往契丹去,实在太危险了些,若能藉由宋国的招牌也能安全一些,只要假死复生这一关过去,便无妨了。”
“那是自然。你们收拾一下,尽快与崔大郎离开,我再去见见樊秀才,商量一下渡江之事。”
杨浩见了苦候许久的樊若冰,说好今夜便渡江去宋营,樊若冰欢天喜地的答应了,杨浩又把壁宿单独唤出,将自己的决定向他合盘托出。说道:“你且告诉水月姑娘一声,让她与焰焰她们一同上路,今晚咱们便过江往宋营去。”
壁宿听了迟疑片刻,忽道:“大人,我……我想辞去了……”
“嗯?”杨浩双眉一挑:“辞去,你去哪里?”
壁宿道:“大人,壁宿本一偷儿,浪荡江湖,无凭无依,自结识大人之后,方有从善之心,想着追随大人,建功立业。大人决意归隐,壁宿也无怨言。如今大人欲重出江湖,本来正合壁宿之意,只是……只是壁宿现在已经有了水月。水月温柔善良,性情恬静,壁宿想……与她长相厮守,哪怕一间茅庐,两亩薄田,却也快活。功业……与她的欢喜相比,却也不算得甚么了。”
杨浩一呆,随即笑了起来,他拍拍壁宿肩膀,轻叹道:“想不到你这浪子一旦动情,竟是一至于斯。我如今归隐不得了,你倒想着归隐了。也罢,追随我这么久,辛辛苦苦、鞍前马后,也没得了什么实惠,杨某有些愧对你呀。既然你欲归隐,那……少华山那幢宅院,和那里的田地,便当我送给你们夫妻的婚嫁之礼吧。你与水月到了那里,安排杏儿和月儿她们返回芦州,你们夫妻……便好好在那里生活吧,那里山清水秀,衣食无忧,做一个富家翁,也好。”
壁宿在此关头辞去,本来唯恐杨浩震怒,不想杨浩反送了一份大礼给他,不禁又是惭愧又是感激,杨浩道:“你我相识于患难,名为主从,情同兄弟,有什么好谢的,你可随大郎他们一起走么?”
壁宿道:“不必了,他们所行的道路是先往北去,若去少华山,不免要绕一个大圈子,我与水月暂就近潜居,待宋军一过江,我们便自过江西去,免了长途奔波。”
杨浩略一沉吟,说道:“也好,此去,一路保重。”
“大人保重。”
当夜,长江岸边,杨浩与樊若冰,又带两名习水性的部下腰系葫芦,手执小盾,将那艘小船儿从草丛中拖了出来,静静伏于岸边等着崔大郎的人故意闹出动静吸引巡防水军注意。
大江对岸,篝火处处,十里连营,号角声声。江水滔滔滚去,杨浩的心情也是起伏不已,想到崔大郎所说的话,杨浩于紧张之余忽地哑然失笑:“逐浪川中破水而出,就此定于芦州、起于芦州,竟能被他们诌出什么水德之兴,如今我再穿长江水,会不会有神迹显现?”
PS:今日更13500字,求月票、推荐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