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伏击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明朝大丈夫最新章节!
不过要从实力来说,大同的参将所有的兵力加一起也没李景一个人多。
别处的官员不把李景的话当回事儿,但是得胜五堡的参将却知道李景的底细。
曹文诏来到大同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五堡中,李景到了这里以后,这几个参将可是亲眼看到曹文诏对李景的态度。
从级别来说,大同总兵是正一品,参将是正三品,看似级别相差不大,实则天差地远。
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参将最多是要塞司令,参将跟总兵根本没法比。
大多数的参将熬一辈子恐怕都熬不到总兵的位置。
正常来说总兵在参将面前自然是颐指气使,但是这几个参将看到曹文诏在李景面前就跟下属没什么区别。
曹文诏的名字在大明的军中还没几个人不知道,曹文诏对李景是这种态度,这几个参将看了心里怎能不疑惑?
另外曹文虽是总兵,直属部队兵力却只有三千人,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
但是曹文诏这次来大同竟然带了两万多人,这些兵都是哪里来的?
这几人仔细一打听,顿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些兵都是李景的部下。
一个参将竟然有两万兵马,比总兵还多,这李景到底是干啥的?
而且一个参将竟敢拥兵两万,皇上怎能容他?
有消息灵通的人打听了一番之后心里更惊,这个李景居然连皇上都仰仗三分,忌惮三分。
得知李景如此厉害,这几名参将哪敢大意,直把李参将当成了李总兵。
同级的参将如此恭谨,倒是让李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景认为,只要这几名参将在这次大同会战用心做事,那就不能让他们吃亏,曹文诏日后往朝廷报功,总得给他们报一份功劳。
……
次日,后金进驻宣大外线二十里处,以明边将扰其境,杀其民,匿逃人为名向宣大地区发动攻击。
听说后金以这样的借口入侵,李景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好半天才想起当年日寇入侵中国之时,用的就是类似的借口。
一时间李景感概良多,看来普天下不要脸的人用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后金和日寇使用的伎俩相同,战术也差不多,传檄不久,便攻占了上方堡,旋即进攻宣府。
不过宣府防御森严,后金在城墙下撞了一鼻子的灰。
而此时,大同方向曹文诏以五千步兵在官屯堡设下埋伏,另置五千骑兵分置官屯堡南北两侧,同时命曹变蛟率三千骑兵前往邀战诱敌。
对于大明的军队后金向来是不大瞧得起的,另外后金的人口较少,打仗时后金军极少自己打前锋。见明军主动出击,后金以蒙八旗一部为先锋与明军接战。
曹变蛟追随曹文诏征战多年,深得曹文诏的真传,作战时把曹文诏那一套战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更兼部队列装了新式武器以后,战力得到质的提升,见蒙军前来,曹变蛟充分发挥远程优势,不待接敌,便是一通乱枪,当即撂倒数百蒙军。
待蒙军慌乱之际,曹变蛟挥军而上,一通大砍大杀,将蒙军打的抱头鼠窜。
明军的表现大出皇太极的预料。
在皇太极看来,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只有关宁铁骑,不过这支部队人数不多,只有六千来人,其中大部布防于山海关,另外一小部分掌握在曹文诏的手中。
什么时候大明又冒出一支比关宁铁骑还能打的部队了?
仔细询问了一下这支部队的情况之后,皇太极决定吃掉这支部队。
皇太极认为:这么有战斗力的部队大明决不会多,可能只有这三千人。否则的话,大明岂能让自己从容平定漠南,统一蒙古诸部?
将一切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不能任其发展壮大,皇太极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做出了决定。
随即皇太极迅速整顿兵马,抽调女真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各一部为主力,蒙八旗三旗为辅,向曹变蛟所部发起攻击。
曹变蛟见敌上钩,略做抵挡便指挥部队撤退。
正常来说,明军未露败象便行撤退定然有诈,皇太极也不是傻瓜,岂会轻易上当?
只不过大同以北地区地势平坦,几无埋伏之所,就算有埋伏,在如此开阔平坦的地形,骑兵随时可以逃出埋伏圈。
皇太极略作考虑,便下令追击。
在皇太极想来,只要能吃掉这支部队,就算略有损伤也是值得的。
不过皇太极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景和曹文诏才施行了诱敌之计。
这段时间李景几乎每天都在研究皇太极的性格特点。
皇太极继任以后,秉承布尔哈赤的遗愿,一心将要吞灭大明取而代之。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先攻朝鲜,后攻蒙古,用意无非是剪除大明的羽翼,减少大明对自己的威胁。
另外在攻打蒙古之前,皇太极还趁皮岛总兵黄龙主力部队不在身边之时,采纳孔有德的建议,突袭旅顺。
黄龙猝不及防,数战皆败,弹尽粮绝,最后自刎。
在拔掉黄龙这根刺以后,皇太极方敢倾后金主力往征蒙古。
而且在此期间,皇太极打压异己,巩固权力,李景通过皇太极这一系列的行为,断定皇太极必不容对他有威胁的存在。看到大明有此强军,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正是基于此,李景才制定出这条诱敌之计。
对李景的分析判断,曹文诏深以为然。
曹文诏跟东虏作战多年,对这些半野蛮半开化的女真人非常了解。
东虏跟流寇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东虏有战略目标,而流寇没有,所以打流寇可以说既容易又不容易。
说容易是因为流寇由于没有目标,就不会集中全力为目标奋斗,战斗力自然要差上许多,官军只要是实力差不多,就可以打败他们。
说不容易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目的地,整天东一下西一下,官军根本搞不准他们要去哪里,只好四处围追堵截,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机会就会被吃掉。
而东虏有战略目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大明突然出现一支善战之师,自然会妨碍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因此以这支部队诱敌,东虏必然上当。
实际上,两军对敌,计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看计策的实施情况。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文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文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倭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文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文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文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文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
不过要从实力来说,大同的参将所有的兵力加一起也没李景一个人多。
别处的官员不把李景的话当回事儿,但是得胜五堡的参将却知道李景的底细。
曹文诏来到大同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五堡中,李景到了这里以后,这几个参将可是亲眼看到曹文诏对李景的态度。
从级别来说,大同总兵是正一品,参将是正三品,看似级别相差不大,实则天差地远。
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参将最多是要塞司令,参将跟总兵根本没法比。
大多数的参将熬一辈子恐怕都熬不到总兵的位置。
正常来说总兵在参将面前自然是颐指气使,但是这几个参将看到曹文诏在李景面前就跟下属没什么区别。
曹文诏的名字在大明的军中还没几个人不知道,曹文诏对李景是这种态度,这几个参将看了心里怎能不疑惑?
另外曹文虽是总兵,直属部队兵力却只有三千人,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
但是曹文诏这次来大同竟然带了两万多人,这些兵都是哪里来的?
这几人仔细一打听,顿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些兵都是李景的部下。
一个参将竟然有两万兵马,比总兵还多,这李景到底是干啥的?
而且一个参将竟敢拥兵两万,皇上怎能容他?
有消息灵通的人打听了一番之后心里更惊,这个李景居然连皇上都仰仗三分,忌惮三分。
得知李景如此厉害,这几名参将哪敢大意,直把李参将当成了李总兵。
同级的参将如此恭谨,倒是让李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景认为,只要这几名参将在这次大同会战用心做事,那就不能让他们吃亏,曹文诏日后往朝廷报功,总得给他们报一份功劳。
……
次日,后金进驻宣大外线二十里处,以明边将扰其境,杀其民,匿逃人为名向宣大地区发动攻击。
听说后金以这样的借口入侵,李景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好半天才想起当年日寇入侵中国之时,用的就是类似的借口。
一时间李景感概良多,看来普天下不要脸的人用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后金和日寇使用的伎俩相同,战术也差不多,传檄不久,便攻占了上方堡,旋即进攻宣府。
不过宣府防御森严,后金在城墙下撞了一鼻子的灰。
而此时,大同方向曹文诏以五千步兵在官屯堡设下埋伏,另置五千骑兵分置官屯堡南北两侧,同时命曹变蛟率三千骑兵前往邀战诱敌。
对于大明的军队后金向来是不大瞧得起的,另外后金的人口较少,打仗时后金军极少自己打前锋。见明军主动出击,后金以蒙八旗一部为先锋与明军接战。
曹变蛟追随曹文诏征战多年,深得曹文诏的真传,作战时把曹文诏那一套战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更兼部队列装了新式武器以后,战力得到质的提升,见蒙军前来,曹变蛟充分发挥远程优势,不待接敌,便是一通乱枪,当即撂倒数百蒙军。
待蒙军慌乱之际,曹变蛟挥军而上,一通大砍大杀,将蒙军打的抱头鼠窜。
明军的表现大出皇太极的预料。
在皇太极看来,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只有关宁铁骑,不过这支部队人数不多,只有六千来人,其中大部布防于山海关,另外一小部分掌握在曹文诏的手中。
什么时候大明又冒出一支比关宁铁骑还能打的部队了?
仔细询问了一下这支部队的情况之后,皇太极决定吃掉这支部队。
皇太极认为:这么有战斗力的部队大明决不会多,可能只有这三千人。否则的话,大明岂能让自己从容平定漠南,统一蒙古诸部?
将一切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不能任其发展壮大,皇太极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做出了决定。
随即皇太极迅速整顿兵马,抽调女真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各一部为主力,蒙八旗三旗为辅,向曹变蛟所部发起攻击。
曹变蛟见敌上钩,略做抵挡便指挥部队撤退。
正常来说,明军未露败象便行撤退定然有诈,皇太极也不是傻瓜,岂会轻易上当?
只不过大同以北地区地势平坦,几无埋伏之所,就算有埋伏,在如此开阔平坦的地形,骑兵随时可以逃出埋伏圈。
皇太极略作考虑,便下令追击。
在皇太极想来,只要能吃掉这支部队,就算略有损伤也是值得的。
不过皇太极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景和曹文诏才施行了诱敌之计。
这段时间李景几乎每天都在研究皇太极的性格特点。
皇太极继任以后,秉承布尔哈赤的遗愿,一心将要吞灭大明取而代之。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先攻朝鲜,后攻蒙古,用意无非是剪除大明的羽翼,减少大明对自己的威胁。
另外在攻打蒙古之前,皇太极还趁皮岛总兵黄龙主力部队不在身边之时,采纳孔有德的建议,突袭旅顺。
黄龙猝不及防,数战皆败,弹尽粮绝,最后自刎。
在拔掉黄龙这根刺以后,皇太极方敢倾后金主力往征蒙古。
而且在此期间,皇太极打压异己,巩固权力,李景通过皇太极这一系列的行为,断定皇太极必不容对他有威胁的存在。看到大明有此强军,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正是基于此,李景才制定出这条诱敌之计。
对李景的分析判断,曹文诏深以为然。
曹文诏跟东虏作战多年,对这些半野蛮半开化的女真人非常了解。
东虏跟流寇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东虏有战略目标,而流寇没有,所以打流寇可以说既容易又不容易。
说容易是因为流寇由于没有目标,就不会集中全力为目标奋斗,战斗力自然要差上许多,官军只要是实力差不多,就可以打败他们。
说不容易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目的地,整天东一下西一下,官军根本搞不准他们要去哪里,只好四处围追堵截,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机会就会被吃掉。
而东虏有战略目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大明突然出现一支善战之师,自然会妨碍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因此以这支部队诱敌,东虏必然上当。
实际上,两军对敌,计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看计策的实施情况。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文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文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倭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文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文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文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文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