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第168章 何为与时俱进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膳食娘子最新章节!
“与时俱进?”众人呢喃了下这个新词语,在场的老者们更是眼睛一亮,感到十分新奇。与时俱进这个词还是头次听说呢。
“没错。”杨涵瑶点着头,“与时俱进。”
“哦?”王雱终于是坐正了身子,看着杨涵瑶那双亮晶晶的眼,那是一双清澈且又充满希翼的双眼,仿佛能照亮人心底最黑暗的地方。
四目相对时,王雱的目光闪烁了下,微微避开那双眼,他觉得自己好像有些不敢看那双眼,因此那双眼睛仿佛能看穿自己的一切一样,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微微不自然地轻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问道:“请问桑公子,何为与时俱进?”
众人皆盯着杨涵瑶,游南哲更是眼都不眨一下,脸上带着暖暖的笑意,看着杨涵瑶,十分期待她如何解释与时俱进。
杨涵瑶一笑,道:“时移世易,易为变,时光推移,世事随之改变。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指得我们的观念与行动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同时进步。正所谓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皆行。”
胡弘毅想了下,站起来拱手问道:“先生的意思是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世道的变化,万物都变得不同了,所以我们理解圣人之言也要不一样?“
杨涵瑶点头笑道:“没错。我们可以把这个称之为时代。时代不同了,思维也要产生变化,随着时代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圣人之言。”
“可这和民可使由之有什么关系?”梁圭轩插话问道。
杨涵瑶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王雱,见他虽没说话,可眼神里也透着那个意思。想起史书上对于这个人的记载,杨涵瑶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这个人才华出众不假,可刚愎自用这点和他那老爹有得一拼。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王安石搞得都是阳谋,只是在工作上对于自己的计划比较固执而已。不像他这个儿子,弄不过人家就给你玩阴得,恃才傲物,心胸狭窄,最后也因为玩阴谋玩不过别人,坑人不成反被人坑而活活气死。
这点和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有得一拼,都是被对手给活生生气死得。不同得是,历史上的周瑜周公瑾可是个气量宏大的人,罗贯中笔下那个小气鬼周瑜只是艺术品而已;而王雱此人的小心眼则是真实得,甚至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对于这样的家伙,杨涵瑶想想都觉得背后发冷,得罪君子没有事,得罪小人可就麻烦了。虽然搞不清这个家伙怎么会来这,但这并不妨碍杨涵瑶阴谋论地认为这家伙是来砸场得。
可惜他老爹是王安石啊,杨涵瑶觉得在以后的变法中可能还得借借王大牛的力,所以能不和这家伙起冲突还是最好不过了……
杨涵瑶想了想,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话来打个比方。咱们结合一下当时的时代与具体情况后就不难得到答案。”
杨涵瑶停顿了下,继续说道:“上古时期,混沌初开,民皆愚昧,唯有圣人先知先觉。在这个时期,何为对,何为错,如何做,怎么做基本只有圣人清楚。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的圣人为先知或先知者。”
“先知?先知者?”叶茂德回味了下这个词,呵呵一笑,“有意思,那请问小友,那些先知都有谁?”
杨涵瑶冲着叶茂德报以微微一笑,然后正对着众人又继续说道:“那个时代的先知非常多。比如伏羲,神农,燧人,庖牺氏等。”
“这些先知者们教先民结网而渔,制耒、耜教先民耕种,如果先知先觉的伏羲、神农等智者们先向大家讲为什么要编网、为什么要制作耒、耜,而编网、制作耒、耜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想等所有的人都弄明白了,先民也都饿死了!”
杨涵瑶的比喻虽然粗俗浅显,但却也很形象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让在场之人纷纷听得额外明白。
“所以在这个时候便是民可使由之,可不使知之的阶段。让老百姓跟着做,却不一定要让老百姓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王雱听了这番话,尽管对桑梓远不是太服气,可内心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难怪在舞勺之年便能写出那样的诗句,对于经义也有这般超出常人的理解了。
叶茂德等几位老者心中大骇,这个桑梓远当真是妖孽吗?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他们可不是周围这些个嫩头青,只听了桑梓远打得第一比方,自然也就知道桑梓远接下去要说什么。想起城中一些无知百姓听闻了桑梓远的事迹后,纷纷都传言说,桑梓远就是圣人转世来得,是自季子以后,常州城第二个大圣贤。当时听着还觉得很荒唐,大宋问鼎立国以来,年少成名者何其多?神童更是数不胜数,如才去世两年的晏殊,不就是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么?
神童在大宋不稀奇,就算对于圣人之言偶有新意也只能让人感叹下这个孩子聪慧。可眼前的桑梓远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从他的言谈来看,这孩子对于经义显然是做了大量深入的钻研,非偶尔可得,是下了大功夫得。
对待学业认真,又聪慧到这种地步……叶茂德忽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修书一封给自己的老上司,韩琦韩大人。把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及桑梓远所说得话都写进信里,这样的人才不应埋没民间,应早早入仕,为国出力才是。
就在叶茂德心里琢磨着要如何推举桑梓远时,就听到那小人儿又继续在说道:“第二个阶段,就是孔夫子所生活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正是我华夏族史上第一次文化传播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传,收养门徒,可谓是百花绽放,各展所长,百家争鸣就此上演。在这个时期,由于时代的动荡,陈旧的东西开始死去,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
“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阶层的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时代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知识开始从贵族逐渐向平民传播,这个时候新的阶层产生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事、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非常杰出的人物。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这是一个文化思想空前繁华的时代,这时百姓的文化素养比起先民已有很大的提高,所在这个时期,夫子的话其实已经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除了当日在富居楼的那几个人外,其他人都咦了一声,这样的断句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按照杨涵瑶这样来断句,似乎也并无不可。
王雱深深的被震撼到了,头一次地他开始正眼打量桑梓远。浓眉大眼得,皮肤不白也不黑,衣着并不是很华贵,许是年龄还太小,身子还未张开,整个人看上去有些秀气,甚至是有些阴柔,给这并不妨碍整个人的气质,给人一种清贵雅丽之感。
他的内心起了很大的变化,不是嫉妒他人才华,而是有了一种知己感。他所遇见的所谓才子大多都有种迂腐沉暮之感,不像桑梓远,无论气质与思想,都透着一股清新,是个学以致用之人。王雱觉得今天回家有必要跟父亲好好说一说桑梓远这个人。
其实父亲对于桑梓远也早有耳闻,但此人除了流传了一两首诗词出来外,更多让人赞叹地便是在书法上自成一派的桑体字了。父亲是个专注做实事的人,虽说对于桑梓远十岁便能取得这番成就也颇为惊讶与赞赏,可也就如此而已。
如今看来此人不但学问好,有才华,跟重要的是他的想法与父亲似乎颇为相同,想起父亲对于时政的看法,以及每到一地做官所采取的各种治世手段,王雱觉得或许此人值得结交一下。以他时至今日的名望,将来入朝为官是必然得,如此一来,父亲变法之事岂不是又多了个助力?
不知王雱心里已起了结交之意,杨涵瑶继续说道:“到了这时,已不能象远古洪荒时期那样,一味要求老百姓去做而不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那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已不再适用。”
“所以便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么?”听到这里,梁圭轩忍不住插话问道。
杨涵瑶点点头,“没错,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与时俱进?”众人呢喃了下这个新词语,在场的老者们更是眼睛一亮,感到十分新奇。与时俱进这个词还是头次听说呢。
“没错。”杨涵瑶点着头,“与时俱进。”
“哦?”王雱终于是坐正了身子,看着杨涵瑶那双亮晶晶的眼,那是一双清澈且又充满希翼的双眼,仿佛能照亮人心底最黑暗的地方。
四目相对时,王雱的目光闪烁了下,微微避开那双眼,他觉得自己好像有些不敢看那双眼,因此那双眼睛仿佛能看穿自己的一切一样,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微微不自然地轻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问道:“请问桑公子,何为与时俱进?”
众人皆盯着杨涵瑶,游南哲更是眼都不眨一下,脸上带着暖暖的笑意,看着杨涵瑶,十分期待她如何解释与时俱进。
杨涵瑶一笑,道:“时移世易,易为变,时光推移,世事随之改变。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指得我们的观念与行动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同时进步。正所谓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皆行。”
胡弘毅想了下,站起来拱手问道:“先生的意思是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世道的变化,万物都变得不同了,所以我们理解圣人之言也要不一样?“
杨涵瑶点头笑道:“没错。我们可以把这个称之为时代。时代不同了,思维也要产生变化,随着时代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圣人之言。”
“可这和民可使由之有什么关系?”梁圭轩插话问道。
杨涵瑶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王雱,见他虽没说话,可眼神里也透着那个意思。想起史书上对于这个人的记载,杨涵瑶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这个人才华出众不假,可刚愎自用这点和他那老爹有得一拼。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王安石搞得都是阳谋,只是在工作上对于自己的计划比较固执而已。不像他这个儿子,弄不过人家就给你玩阴得,恃才傲物,心胸狭窄,最后也因为玩阴谋玩不过别人,坑人不成反被人坑而活活气死。
这点和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有得一拼,都是被对手给活生生气死得。不同得是,历史上的周瑜周公瑾可是个气量宏大的人,罗贯中笔下那个小气鬼周瑜只是艺术品而已;而王雱此人的小心眼则是真实得,甚至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对于这样的家伙,杨涵瑶想想都觉得背后发冷,得罪君子没有事,得罪小人可就麻烦了。虽然搞不清这个家伙怎么会来这,但这并不妨碍杨涵瑶阴谋论地认为这家伙是来砸场得。
可惜他老爹是王安石啊,杨涵瑶觉得在以后的变法中可能还得借借王大牛的力,所以能不和这家伙起冲突还是最好不过了……
杨涵瑶想了想,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话来打个比方。咱们结合一下当时的时代与具体情况后就不难得到答案。”
杨涵瑶停顿了下,继续说道:“上古时期,混沌初开,民皆愚昧,唯有圣人先知先觉。在这个时期,何为对,何为错,如何做,怎么做基本只有圣人清楚。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的圣人为先知或先知者。”
“先知?先知者?”叶茂德回味了下这个词,呵呵一笑,“有意思,那请问小友,那些先知都有谁?”
杨涵瑶冲着叶茂德报以微微一笑,然后正对着众人又继续说道:“那个时代的先知非常多。比如伏羲,神农,燧人,庖牺氏等。”
“这些先知者们教先民结网而渔,制耒、耜教先民耕种,如果先知先觉的伏羲、神农等智者们先向大家讲为什么要编网、为什么要制作耒、耜,而编网、制作耒、耜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想等所有的人都弄明白了,先民也都饿死了!”
杨涵瑶的比喻虽然粗俗浅显,但却也很形象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让在场之人纷纷听得额外明白。
“所以在这个时候便是民可使由之,可不使知之的阶段。让老百姓跟着做,却不一定要让老百姓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王雱听了这番话,尽管对桑梓远不是太服气,可内心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难怪在舞勺之年便能写出那样的诗句,对于经义也有这般超出常人的理解了。
叶茂德等几位老者心中大骇,这个桑梓远当真是妖孽吗?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他们可不是周围这些个嫩头青,只听了桑梓远打得第一比方,自然也就知道桑梓远接下去要说什么。想起城中一些无知百姓听闻了桑梓远的事迹后,纷纷都传言说,桑梓远就是圣人转世来得,是自季子以后,常州城第二个大圣贤。当时听着还觉得很荒唐,大宋问鼎立国以来,年少成名者何其多?神童更是数不胜数,如才去世两年的晏殊,不就是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么?
神童在大宋不稀奇,就算对于圣人之言偶有新意也只能让人感叹下这个孩子聪慧。可眼前的桑梓远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从他的言谈来看,这孩子对于经义显然是做了大量深入的钻研,非偶尔可得,是下了大功夫得。
对待学业认真,又聪慧到这种地步……叶茂德忽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修书一封给自己的老上司,韩琦韩大人。把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及桑梓远所说得话都写进信里,这样的人才不应埋没民间,应早早入仕,为国出力才是。
就在叶茂德心里琢磨着要如何推举桑梓远时,就听到那小人儿又继续在说道:“第二个阶段,就是孔夫子所生活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正是我华夏族史上第一次文化传播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传,收养门徒,可谓是百花绽放,各展所长,百家争鸣就此上演。在这个时期,由于时代的动荡,陈旧的东西开始死去,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
“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阶层的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时代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知识开始从贵族逐渐向平民传播,这个时候新的阶层产生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事、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非常杰出的人物。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这是一个文化思想空前繁华的时代,这时百姓的文化素养比起先民已有很大的提高,所在这个时期,夫子的话其实已经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除了当日在富居楼的那几个人外,其他人都咦了一声,这样的断句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按照杨涵瑶这样来断句,似乎也并无不可。
王雱深深的被震撼到了,头一次地他开始正眼打量桑梓远。浓眉大眼得,皮肤不白也不黑,衣着并不是很华贵,许是年龄还太小,身子还未张开,整个人看上去有些秀气,甚至是有些阴柔,给这并不妨碍整个人的气质,给人一种清贵雅丽之感。
他的内心起了很大的变化,不是嫉妒他人才华,而是有了一种知己感。他所遇见的所谓才子大多都有种迂腐沉暮之感,不像桑梓远,无论气质与思想,都透着一股清新,是个学以致用之人。王雱觉得今天回家有必要跟父亲好好说一说桑梓远这个人。
其实父亲对于桑梓远也早有耳闻,但此人除了流传了一两首诗词出来外,更多让人赞叹地便是在书法上自成一派的桑体字了。父亲是个专注做实事的人,虽说对于桑梓远十岁便能取得这番成就也颇为惊讶与赞赏,可也就如此而已。
如今看来此人不但学问好,有才华,跟重要的是他的想法与父亲似乎颇为相同,想起父亲对于时政的看法,以及每到一地做官所采取的各种治世手段,王雱觉得或许此人值得结交一下。以他时至今日的名望,将来入朝为官是必然得,如此一来,父亲变法之事岂不是又多了个助力?
不知王雱心里已起了结交之意,杨涵瑶继续说道:“到了这时,已不能象远古洪荒时期那样,一味要求老百姓去做而不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那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已不再适用。”
“所以便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么?”听到这里,梁圭轩忍不住插话问道。
杨涵瑶点点头,“没错,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